国家倡导适龄婚育
国家倡导:适龄婚育与新型婚育文化
在国家发展的宏大蓝图中,人口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,它紧密联系着国计民生。近年来,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少子化、老龄化以及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国家卫健委提出了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。
要大力提倡适龄婚育、优生优育,倡导夫妻共担育儿责任,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。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积极的婚恋观、生育观、家庭观,构建新型婚育文化,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。
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新闻发布会
2024年9月12日
这可不是简单的口号,适龄婚育在当前晚婚晚育、甚至不婚不育现象凸显的形势下,堪称缓解人口困局的良方。
无论怎么看,即便是在少生大潮里敢为人先的这部分母亲,初育年龄也超出了“适龄”的底线。
从科学角度看,我国女性 23 - 30 周岁、男性 30 - 35 周岁是生育的最佳时期,在这个适龄阶段生育,对人口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。可现实呢?
就拿先锋城市上海来说,2023 年底,全市户籍人口中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达 568.05 万人,占比 37.4%,总和生育率从 2016 年的 1.1 骤降至 2023 年的 0.6。2023 年上海登记结婚的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 29.2 岁,户籍人口女性平均初育年龄更是达到 31.66 岁,即便这些相对 “敢生” 的母亲,初育年龄也超出了适龄底线。
生育力的年龄之殇:女性与男性的生育难题
新视角下的衰老:对生育问题的深层解读
一直以来,我们对衰老的认知局限于白发、皱纹、疼痛、记忆力减退等方面。
但从生理和客观角度来看,有更全面的衰老标志,就像《Cell》曾刊登的 “Hallmarks of Aging: An Expanding Universe” 中提到的 12 组特征,包括基因组不稳定、端粒耗损、表观遗传修饰等。
这些标准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明白为什么 35 岁是女性生育力的分水岭,为什么有的女性在 35 岁前就遭遇卵巢储备功能衰退、卵巢早衰,以及为什么男性精子会出现年龄不符的 DNA 碎片率升高等问题,甚至在试管婴儿过程中,胚胎停育的现象也能从这个角度得到一定解释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生殖医学中不明原因不孕不育的难题。
细胞复制与生育力的关联:内外部因素的影响
从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来看,卵子从始基卵泡被募集开始,要经历两次减数分裂才能成熟;精子从精原细胞开始也要经历细胞分裂。受精后的胚胎同样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发育历程,每次细胞分裂都伴随着 DNA 复制。理想状态下,新细胞的 DNA 和染色体应与原细胞一致,但实际上总会有差异。不过只要这些 “错误” 在一定范围内,就不会影响遗传信息的稳定。
然而,内源性因素如 DNA 复制错误、染色体分离缺陷、氧化、自发水解等,以及外源性因素如化学、物理、生物等环境影响,都会威胁基因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,导致点位突变、染色体易位等问题。正常情况下,机体虽有 DNA 修复和维持机制,但随着年龄增长,这种机制功能会逐渐丧失,进一步加剧基因组损伤和细胞质中 DNA 异位积累。